Axton
Always dream. Always explore.
无垠

阿尔卑斯的夏与冬:瑞士双游记

阿尔卑斯的夏与冬:瑞士双游记

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今年我有幸在夏天和冬天两次前往瑞士,并分别在在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峰和马特洪峰的脚下度过了三天和五天的假期。由于整个旅程实在过于迷幻和难忘,便有了这篇文章,记录下我的旅程和拍下的照片背后的故事。文章中标记了拍摄参数的照片均为相机拍摄,其他为手机拍摄。

夏天的少女峰

第零天 出发前的准备

夏天的第一次旅行,我的目的地是少女峰脚下的小镇格林德瓦。由于少女峰是知名观光景点,我此行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拍照。尽管我几乎没有在博客中发表过摄影相关的文章,但实际上摄影是一项我多年来一直严肃对待的爱好。少女峰这样的景色,我肯定不能错过。

我的所有摄影装备

对于摄影装备,我多年来一直秉承穷玩的理念(其实就是因为没钱),手头只有一台 APS-C 相机和三个将将够用的镜头(事实上截至出发,接触摄影八年来我没有摸到过全画幅相机)。对于这样难得的机会,我没有犹豫就带上了全部设备:

  • 佳能 M6 Mark II:我能承受价格范围内最好的相机,拥有 APS-C 画幅中算是不错的参数,可惜可用镜头不多(不过咱也不需要)
  • 佳能 EOS-M 18-150mm f/3.5-6.3:标准旅行狗头,覆盖广角到长焦焦段,可以拍的题材多,套机头
  • 佳能 EOS-M 11-22mm f/4-5.6:ebay 上收的二手镜头,补充超广角焦段
  • 适马 16mm f/1.4:ebay 上 200 英镑捡漏的全新镜头,完美星空头,我看到目的地暗空等级处在 2-3 之间,没有犹豫就带上了这颗镜头,可惜它在这次旅行中阵亡了(光轴摔偏了,不过这是后话了)

此外我还带了一个思睿的 Traveler 5CX 三脚架,这是我在欧洲能买到的最便宜且靠谱的碳纤维三脚架,1kg 的重量在各种旅行中基本不会给我带来额外负担,这次我也没有犹豫就带上了它。摄影装备除这些外还有一块 10 档中灰镜和相机充电器等必备小配件。

从少女峰回来后我用暑假实习的一部分工资更新了我的几乎全部摄影设备,不过这也是后话了。

光有设备还不够。一般的摄影可以随走随拍,但星空摄影不行。我的目的地格林德瓦是个不大的小镇,为了拍星星半夜爬山肯定是不可取的,我需要寻找一个视野开阔、离我酒店足够近且安全的地方。这一点出乎意料地顺利:我预订的酒店确认提供观景露台。随后我用 Google Earth Studio 确认了露台的位置和可用的拍摄视角,并用巧摄确定了当晚银河的位置。天时地利人和!从酒店露台看出去,当晚银河银心会从阿尔卑斯山的正上方经过。唯一需要担心的就只有天气了。

出发前的摄影计划

Google Earth Studio 给出的实景预览和巧摄计算的当晚银河位置。眼前的是艾格峰,少女峰地区的第三高峰。最后的成品和预计画面非常接近。

交通方面其实没有太多好说的:大部分人会选择坐飞机抵达巴塞尔、日内瓦或者苏黎世,然后通过铁路进入阿尔卑斯山区。少女峰地区的公共交通严重依赖于铁路(实际上整个瑞士都非常依赖铁路),多日旅行的话需要提前购买 Swiss Travel Pass,在有 Swiss Travel Pass 的情况下瑞士境内大部分铁路旅行都是免费的(部分游览线路仍然收费,但凭 Swiss Travel Pass 可以打折)。

要进入少女峰地区,首先得通过瑞士联邦铁路(SBB)抵达阿尔卑斯山旁一个较大的韭菜游客集散地因特拉肯,然后在 Interlaken Ost 换乘伯尔尼高地铁路(BOB)进入格林德瓦(或劳特布伦嫩)。格林德瓦和劳特布伦嫩之间由温根阿尔卑斯铁路(WAB)连接,可以通过 WAB 线上的 Kleine Scheidegg 站换乘到少女峰铁路(JB)以登上少女峰,也可以在 BOB 线上的 Grindelwald Terminal 站换乘新的 Eiger Express 登上少女峰。总之,在少女峰地区游玩,避不开这三条铁路。

此外,瑞士通行的语言一般是德语或法语(而且和德国德语和法国法语也有不同),很多地方的标识或者餐厅的菜单里没有英语,可能需要翻译软件辅助。好在瑞士旅游地区的人基本都会英语,英语交流是没有压力的。

第一日 初到便有惊喜

由于我预定的酒店真的在山里,纵使瑞士有发达的全国铁路网,前往酒店仍然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甚至比从法国入境瑞士还要麻烦。

由于申根区内部的开放性,我从法国巴黎抵达瑞士巴塞尔就和国内跨省一样简单:高铁直达,没有海关。不过麻烦在后头:到达巴塞尔后,我先转了两次火车抵达因特拉肯,然后再转上山火车通过 BOB 线进入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镇格林德瓦。

伯尔尼高地铁路列车

出入格林德瓦需要乘坐的火车,可以看到轨道中间有一条齿轨。为了适应山地地形当地大部分铁路都配有齿轨。

车厢内部

当地不少线路的列车都为观景做了特别设计,如增加观景天窗。

出发前我检查过天气预报,但结果让我对这次旅行信心不大:我待在山里的三天里不是下雨就是多云,这种情况下很难看到好的风景。在我抵达因特拉肯时,天气确实是阴天,这让我心里一沉,不过想到山区天气变化很快,我还是对好天气抱有一丝希望。

因特拉肯旁碧蓝色的湖泊

因特拉肯旁碧蓝色的湖泊。

幸运的是,在路上倒腾了半天,当我终于接近目的地格林德瓦时,我的期盼开始变成现实:阴沉的云开始慢慢散开,为阳光让出一个个小口。彼时正接近日落,随着阳光变得梦幻,还在前往格林德瓦的火车上的我在摇晃中快速拍下几张照片。

前往格林德瓦的火车上拍下的照片

左:1/400s, 18mm, f/9.0, ISO 100;右:1/640s, 18mm, f/11, ISO 100

这两张随手拍下的照片,最后成为了这趟旅程中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二。格林德瓦,刚刚见面就给了我一个惊喜。

好运气没有就此结束,尽管我抵达格林德瓦时云层又一次遮蔽了天空,但即将落下的太阳从天边努力地穿透了云层照了出来,给阴云下的阿尔卑斯山坡点燃了一抹暖色。

阴云下暖黄色的阳光

1/125s, 24mm, f/5.6, ISO 100。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一。

太阳很快落下了。在酒店安顿下来以后,我重新查看天气预报,惊喜地发现第二天上午的预报变为了晴天——这意味着今晚云层可能会散开,我将有机会拍摄到阿尔卑斯山上的星空。

吃完晚饭,我就在酒店露台等待天空暗下去。好运气在继续生效:我的期待没有落空,随着夜渐深,云层慢慢散去,露出深邃的夜空和——

阿尔卑斯山上空震撼的星空

20s, 16mm, f/1.4, ISO 1000

震撼到难以用言语形容的、难以计数的星星!我在浙江长大,从我记事起夜空就是被城市灯光照亮的,自然也看不见多少星星。夏季大三角是我仅有的用肉眼看见过的太阳系外的星星。而在梦幻般的阿尔卑斯山脚下,我人生中第一次见到如此之多的明亮星星,甚至能用肉眼看见银河的轮廓。这样的景象太过震撼,以至于我甚至忘记了第一时间拿出我的相机。

不过时间不等人,我需要在银河银心离开阿尔卑斯山上空之前拍摄照片。于是快速我架好了三脚架,开始拍摄。

第一张试拍

20s, 16mm, f/1.4, ISO 800。第一张试拍,背向银河,云层被其他房屋的灯光微微照亮。照片中心偏左有一颗流星,偏右清晰可见北斗七星。

大概是因为人品守恒,顺利的拍摄让我过于兴奋,也过于紧张,以至于我在移动相机时没有注意三脚架的状态——于是它倒了,重重倒在酒店露台的水泥地上,只是因为有一条腿没有正确锁定。

如冷水浇头,我第一时间冷静了下来,开始检查设备损坏情况。情况要比我想得好一些:当时机上安装的是适马的 16mm f/1.4,它较宽的塑料遮光罩帮相机挡下了最重的一击,加上当时我正好取下了电子取景器,相机最终仅有转盘被磕了一个小口,后续检查也没有发现有其他损坏。

相机的战损痕迹

可惜镜头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开始从外观看没有划痕,没有镜片破碎,我还松了一口气,但后续尝试拍摄时才发现焦平面歪了——光轴摔歪了。但是作为一个低价捡漏来的镜头,在欧洲进行光轴校准维修非常的不划算,何那时我正在瑞士的山中小镇,没有修理镜头的可能性,也没有租赁设备的可能性。没有办法,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拍摄。

好在除了光轴歪了以外镜头没有其他问题,相机也没有损伤,通过移动对焦点多张合成还是勉强可以拯救焦平面歪了的照片的。我收拾好心情,继续进行拍摄,直到零点过后山谷中的雾气开始朝我所在的方向弥漫,挡住了山峰,我才收拾设备回了房间。尽管损失了一个镜头,但今天的成果已经令我非常兴奋了。

镜头损坏后的唯一成片

15s, 16mm, f/1.4, ISO 1250。镜头损坏后的唯一成片,三张焦点合成,但很难算得上好看。

第二天 梦中的景色就在眼前

真的很难描述第二天起床时我的心情。睁眼,明媚的阳光已经透过窗帘照进了房间。我拿起手机,惊喜地发现最新的预报是一整天都是晴天。我顾不上洗漱,穿好衣服就来到酒店露台,迎面而来的是绿树、清澈蓝天和雪山,阿尔卑斯山的壮美全貌终于展现在面前。我无数次在各种宣传片和风光照中见到过这样的景色,但这一次我终于亲身进入了这样的场景。

当天的第一张照片

1/250s, 18mm, f/7.2, ISO 100。景色太好看以至于我忘记了拍照,当天的第一张照片是我在前往 First 峰的缆车上随手拍摄的。

当天的计划是前往 First 峰游玩。First 峰是少女峰地区一个不算高的山峰,且正好在少女峰地区的三大峰(少女峰、僧侣峰和艾格峰)的对面,非常适合观景。First 峰的游览也以观景为主(当然也有很多徒步线路可以选择):坐缆车上山,然后通过不同的项目慢慢下山,最后回到起点。整个游玩项目需要大半天,可以走走停停,当然我也拍了个爽。

登上 Frist 峰的缆车

登上 Frist 峰的缆车。

First 峰上的徒步者

1/160s, 62mm, f/8.0, ISO 100。First 峰上的徒步者。

远处断裂的背斜(应该是)

1/100s, 41mm, f/5.6, ISO 100。远处断裂的背斜(应该是)。

在 First 峰上远眺

1/250s, 68mm, f/8.0, ISO 100

有人在施雷克峰方向玩滑翔伞

1/250s, 31mm, f/8.0, ISO 100。有人在玩滑翔伞,看起来飞得比远处的施雷克峰更高。

First 峰的最后一个项目是无动力的站立式自行车,需要单脚站在自行车上,依靠山地坡度自然下滑,有点危险,我数次差点摔倒,但这也是全程中风景最好的一段。我走走停停,拍了不少照片。

“危险交通工具”和走走停停的整活现场

“危险交通工具”和走走停停的整活现场。

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一

30s, 18mm, f/18, ISO 100,三张堆栈。整活的成品,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一,也是我之前一段时间的手机壁纸。

蓝天,绿树和阿尔卑斯山

1/320s, 18mm, f/8.0, ISO 100

回到了山下,天色还早。我早早地吃完晚饭,坐在酒店露台上等日落。随着太阳慢慢落下,光线由橙转红,山头也慢慢笼罩起一层云雾,在阳光下将山峰染成暖色。

落日余晖下的阿尔卑斯山

150s, 24mm, f/20, ISO 100,两张堆栈

落日余晖下的阿尔卑斯山

105s, 24mm, f/8.0, ISO 100,两张堆栈

我尝试了几张慢门流云,可惜由于日落时分光线变化较快,我也不熟悉十档中灰镜的减光量,我错误计算了曝光参数,连着几张都欠曝。强行拉起来一堆噪点,小图看着还行,放大就惨不忍睹了,只好拿来发朋友圈。

不过没有拍到好照片的坏心情很快随着太阳落山而好起来了。今晚的云层覆盖率比前一天还低,随着夜渐深,晴朗的夜空慢慢浮现,繁星闪烁,银河用肉眼也清晰可见,以至于用手机都能拍到不少星星。

整活现场

手机拍摄的整活现场。可以看到背景夜空中明亮的星星。

我思考再三,还是拿出了摔坏的镜头。今晚万事俱备,即使镜头损坏,我也要尝试拍出一张更好的星空。

用损坏镜头能拍出的最好的星空

20s, 16mm, f/1.4, ISO 1000,星空六张焦点合成,地景两张焦点合成。可以看到还是有虚焦的地方,但这已经是我用损坏镜头能做到的最好的结果了。

和前一天一样,零点过后,山谷里的雾气逐渐开始朝我弥漫过来。我不死心,换上 f/4 的 11-22mm 镜头试图挣扎一下星轨,但雾气很快笼罩了我的头顶,我只好作罢,回屋睡觉。

第三天 出来混都是要还的

第三天原本的计划是坐新开通的 Eiger Express 线登上少女峰(准确来说是少女峰旁的一个观光站),但第三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我的心凉了半截:头顶云层和蓝天对半开,而少女峰网站上的实时相机显示少女峰现上完全被雾气笼罩啥都看不见。我纠结了很久,终于下定决心:上山!朋友因为前一天的“危险交通工具”擦破了腿,决定不再上山,而是前往附近的其他小镇休息。于是我给自己买了张 Eiger Express 车票,独自出发了。

在不久之前,登上少女峰的唯一路线还只有一条少女峰铁路。靠着割游客韭菜,新的 Eiger Express 线耗费巨资终于在去年底开通了(然后用 160 瑞法来回的票价更狠地割韭菜)。新的线路前半段是缆车,后半段是穿山的少女峰铁路,全程不用爬一步山路。崭新的缆车宽大而高级,一个车厢可乘坐十数人;后半程的小火车虽然已经开通超过百年了但也维护得干净整洁,然而 20 分钟的火车路程仅有大概 15 秒是露天的。一百年前的瑞士人在把铁路修到这里的时候硬生生在少女峰山体里打出一条 7 公里、坡度 20%+ 的隧道,以至于坐火车时啥也看不见。

从 Eiger Express 缆车上看向施雷克峰

1/125s, 47mm, f/6.3, ISO 100。从 Eiger Express 缆车上看向施雷克峰。

在我刚刚上山时,云层还没有很密集,艾格峰、僧侣峰和少女峰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甚至看起来比我刚起床时的天气更好。此时的我还很乐观,希望不久天气就可以放晴。

从艾格峰看向少女峰

1/200s, 31mm, f/7.1, ISO 100。从艾格峰看向少女峰。

从缆车下来,就是一段 20 分钟的隧道火车,全程什么都看不见,只有中间有一站会停留五分钟以便观景。

施雷克峰和 Ischmeer 冰川

1/250s, 18mm, f/7.1, ISO 100。从艾格峰山体内部的观景火车站看向施雷克峰,面前是 Ischmeer 冰川。

火车的终点站就是少女峰车站,号称是欧洲最高的火车站(实际上在少女峰和僧侣峰之间的山坳上)。刚刚下车,观景台周围的云雾还没有聚拢,但似乎我的好运气正好在这一刻用尽了,在我赶到最高的斯芬克斯观景台,走出室外的时候,观景台周围的云雾很快就围了过来,十几秒内周围就什么都看不清了。

在斯芬克斯观景台里乱入的黄山

在斯芬克斯观景台里乱入的黄山。

看起来晴空的几率不大了,但我还是想再挣扎一下(毕竟上山车票 160 瑞法)。在零下的寒风中呆了二十分钟以后,我意识到了周围的雾气实际上在以非常快的速度移动。尽管少女峰和僧侣峰的山头都完全被雾气笼罩了,但不时会有一块云雾突然变薄,露出背后的景象,随后又马上被其他雾气笼罩。

由于大雾,少女峰的徒步路线被暂时关闭,我的活动范围仅限于两个户外观景台。在意识到云雾的流速后,我开始了漫长的游击战,在不同观景台的不同位置跑来跑去,就为了等到一瞬值得记录的景色。

在雪地上的观景台

山上有两个观景台,其中一个观景台直接设置在雪地上。

甚至有那么一瞬间,少女峰和僧侣峰同时从雾气中探出了头来。然而此时我正在往山下拍摄,等我意识到我错过了什么的时候已经晚了:什么都没有拍到。

从少女峰山坳向下看向劳特布伦嫩方向

1/250s, 24mm, f/7.1, ISO 100。从少女峰山坳向下看向劳特布伦嫩方向,雾气露出一个小口,但很快又被遮了起来。

少女峰旁的阿莱奇冰川

1/400s, 18mm, f/9, ISO 100。少女峰旁的阿莱奇冰川,阿尔卑斯山中最大的冰川,因为雾气而难以窥见全貌。

直到我在少女峰的寒风中呆了将近一个小时后,我终于死了再次拍到少女峰顶的心思,回到少女峰车站,吃了一顿 20 瑞法的简陋午餐,坐车下山。

买少女峰票送的巧克力

上少女峰的最大收获:买票送的巧克力。少女峰地区所有景区(包括少女峰自己)都使用橙色飘带的 Logo 配以 Top of XXX 的标语,非常好辩认。

当天晚上回到格林德瓦发现热闹非凡,大家都围在酒吧附近唱歌喝酒,不少餐厅甚至都把吧台搬到了街上。查了下才知道,当天是格林德瓦夏季一系列节日的最后一天,下一次就要到明年了。我和朋友也被这气氛感染,买了根热狗看了会儿表演才回酒店休息。

热闹非凡的酒吧

主路上的酒吧把东西全部搬了出来。

第四天 最后的惊喜和遗憾

这一天是我计划离开格林德瓦的日子。大早上醒来,我就要快速收拾行李,赶回到因特拉肯的火车。我打包完行李吃完早饭,正准备坐公交前往格林德瓦火车站,突然发现早晨的阳光看起来非常温暖,倾斜着照射在酒店对面的山峰上,于是我赶忙架起三脚架准备拍几张。然而半小时一班的公交车在我刚刚架好三脚架的时候抵达了。现在上车,意味着我就此要与这样的景色告别了。我匆忙估计了一下,决定让朋友先上车,我留在原地拍完照后自己跑向火车站赶火车。

朝阳中的阿尔卑斯山

20s, 18mm, f/22, ISO 100,四张堆栈。可惜山谷里的雾气有些重,照片重心看起来不太稳。

然而山谷中的雾气在此时再次弥漫开来。待我四张曝光完毕,山谷的大半已经被雾气所笼罩,我只好放弃曝光第五张的打算,最后堆栈的照片也由于雾气而显得中心不稳。但无论如何,这张照片作为我在格林德瓦最后的记录,我仍然非常喜欢。

拍完照,我匆匆收拾好设备,赶往火车站,不过万幸的是我赶上了。格林德瓦,再见。

最后发现这一张真的很适合挂起来

最后发现这一张真的很适合挂起来。

冬天的马特洪峰

第零天 再出发

从少女峰回来后,我一直对瑞士阿尔卑斯的景色念念不忘。马特洪峰是瑞士境内的另一座著名山峰,也号称是阿尔卑斯山脉中最美的山峰,我一直都在犹豫要不要去看看。从少女峰回来后,我更加犹豫了:一方面,少女峰的美让我开始更加期待马特洪峰的美;另一方面,刚刚去过瑞士的我好像没有理由马上再去一趟,更何况瑞士旅行非常昂贵。此时朋友非常巧合地说起来冬天想去马特洪峰滑雪,问我要不要一起去——虽然我不会滑雪,但看看风景徒徒步我还是非常乐意的。于是我犹豫再三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出发!

这次的目的地是马特洪峰山脚下的小镇采尔马特。有了上次的经验,这次我准备得更加充分了。交通还是一样,买 Swiss Travel Pass 就行,只是进入采尔马特需要在 Visp 从 SBB 换乘马特宏峰圣哥达铁路(MGB)的列车;酒店也没差,不过冬天没有太多拍摄星空的必要,我就没有刻意寻找带露台的酒店,阳台能看到马特洪峰就行。

同样地,由于冬天没有太多拍摄星空的必要,这次我没有做详细的夜间拍摄计划(不过当时几晚也确实没有月亮,能拍),只是在采尔马特的网站上提前找了几条冬天能走的徒步线。不过后来发现冬季徒步线路况变化很快,还是得提前一天查。

冬天去看雪山,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暖:夜间小镇稍微外围一些就能达到零下十几度,白天也在零度上下。由于我的主要目的是徒步和拍照,面对积雪我特意购买了全套防水的冲锋衣、防风裤和徒步鞋(事后证明这非常有用),另加滑雪头套、秋裤和手套。此外,我还给电池们准备了发热贴(但最后并没有用上),并带上了雪地徒步必备的墨镜。没想到还没出发,这就大几千人民币花出去了。

由于这次旅行我朋友的主要目的是滑雪(而我不是),因此在五天里我将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挥霍,摄影也就成了重中之重。由于自上次少女峰回来后我慢慢更新了几乎全部摄影设备(这是另一个故事了),这次我带的装备是:

更新后的全部设备
  • 尼康 Z 6:二手价格非常合适的全画幅相机(我终于升级了)。作为尼康推出的第一款全幅无反相机,四年过去它的性能仍然不弱——对我来说唯一的缺点就是 24MP 的像素还是稍低了些(但也不是不能用)
  • 尼康 F80S:外观很普通的胶片机,但是便宜、轻,而且全自动,在 ebay 上从日本购买。这次装上 Kodak Ektachrome 100 打算拍一些反转片留念
  • 尼康 Nikkor Z 24-200mm f/4-6.3 VR:大变焦旅行狗头,我的日常挂机头。光圈小了点,但能覆盖到 200mm,而且画质并不弱
  • 尼康 Nikkor Z 24-120mm f/4 S:尼康目前顶级的大变焦镜头,光圈比上一颗大一圈但焦段略短,冲动购买,想和 24-200 比较一下然后留一颗,出于比较目的这次也带上了(剧透:已经准备卖了)
  • 尼康 Nikkor Z 14-30mm f/4 S:Z 系统里相对便宜的超广角,没钱又要拍风光的话没啥可选的
  • 尼康 Nikkor AF-S 20mm f/1.8G ED:单反头,二手便宜,配上 FTZ 转接环拿来拍星空,拆下 FTZ 也能装胶片机上
  • 尼康 Nikkor AF-S 50mm f/1.8G:没啥好说的,二手便宜的单反头,拿来给胶片机当挂机头
  • 艾顿 SkyTracker Pro 赤道仪:1kg 的小型赤道仪,ebay 上二手购买后还没有用过,这次带上玩一玩
  • 优篮子 & 科曼联名零感 Y F38 三脚架:轻、部署方便、快装、便宜的三脚架,从国内购买。本来对这类网红品牌不太感冒,但被我折腾一通后意外发现还不错

…这次终于基本把包塞满了。此外由于要坐很多火车,还准备了防止玻璃反光的镜头硅胶罩。当然还有备用电池、滤镜等装备不一一说明了。

第一天 再次开门红

由于出发日临近圣诞,欧洲的一切都着实有些混沌。路途艰辛不再一一描述,当我终于在 MGB 的列车上远远看见雪山时,整个人还是兴奋了起来:这次旅行终于是真正开始了。

这次旅行中拍下的第一张照片

1/125s, 200mm, f/6.3, ISO 100。这次旅行中拍下的第一张照片。

由于马特洪峰在一个狭长山谷的尽头,在顺着山谷进入采尔马特的火车上一路是看不见马特洪峰的。在我抵达采尔马特,入住酒店,拉开阳台的窗帘后,马特洪峰的全貌才终于展现在我眼前。运气非常好,抵达当天马特洪峰就露出了全貌,完全没有云层遮挡。真的难以用语言形容我第一次亲眼看到马特洪峰的震撼感。三角形的山脊干净利落地汇集到一起,然后以远高出周边山体的姿态插入天空,美丽又震撼。

酒店阳台

不开玩笑,我可以在这个阳台啥也不干坐一天。

由于抵达采尔马特已是下午,当天我没有徒步计划。不过正临近傍晚,天气也还不错,我就想去采尔马特的一个能同时看到小镇全貌和马特洪峰的网红拍照点去看看。与朋友说起这件事,没想他早已查好位置,说也想去看看。于是趁天色还没完全暗淡下来,我们就出发前往观景点。

由于观景点在半山腰,从镇里快速前往观景点还是需要费点力气的。不过好在我们还是赶在天空完全暗下来之前抵达了。到达这个网红观景点的时候,已经有一群人站在那里了,大大小小的的三脚架都树了十几个。虽然很多人都拍过,但这个角度的采尔马特和马特洪峰真的美到难以形容——或者说,随便摁一下快门都是值得作为桌面壁纸的照片。尽管懒得掏三脚架,但当天的天空难得地晴朗,我最终还是拍了两张。

采尔马特的日落

1/25s, 44mm, f/4, ISO 3200。网红标准视角,但无论看多少次都不会腻。

吃晚饭的时候,我还在对观景点的景象反复回味。虽然半山腰的观景点在夜里会跌到零下十五六度,但想着今天天空难得晴朗,还是咬牙准备当晚回观景点拍夜景。

很难说这个决定是不是正确的。我穿上了我带来的最厚的衣服,戴了手套和滑雪头套,准备了发热贴,但在半山腰站了一个小时后,我还是被冻得难以按下快门。相机和手机倒是都没事,电池消耗也完全正常(白准备发热贴了),倒是我自己不太顶得住这般低温,就算戴着手套,在操作相机的时候仍然会觉得手冷。不过,我最终还是拍到了还算满意的照片:清冷的星空和马特洪峰前,采尔马特正发出温暖的灯光。

星空、马特洪峰和采尔马特

13s, 44mm, f/4, ISO 800,两张包围曝光

寒风中的我和相机站在网红机位上

寒风中的我和相机站在网红机位上,地上是厚实的积雪。瑞士人甚至特地在这里加了路灯,我哭死。

当然,也没忘了玩玩赤道仪。

马特洪峰上空的冬季星野

187s, 39mm, f/4, ISO 400,赤道仪跟踪。马特洪峰上空的冬季星野。

https://acdn.flyhigher.top/wp-content/uploads/2022/12/DSC_1390.jpg

83s, 96mm, f/4, ISO 400,赤道仪跟踪,星空和地景分别合成。马特洪峰上的星空。由于采尔马特的灯光,小镇上方的大气被轻微照亮,画面对比度也因此偏低。

在半夜的观景点呆了一个多小时后,我终于冷到绷不住了。毕竟也已经拍到了满意的照片,我选择了离开。半夜的观景点没有什么人,不过在我离开的时候,还有一对泰国来的母子还在坚守拍摄(太卷了……)。收工睡觉!

后来才发现,对电子设备最大的考验不是低温(手机捂怀里就行,尼康我放心(doge),而是酒店充足的暖气导致设备从室外带入室内时表面凝结的雾气。最后我的解决方案是把设备全部塞在背包里,带进室内后过几个小时再打开背包,让内部设备缓慢升温,避免凝结雾气。

第二天 第一次雪中徒步

采尔马特冬季的日出时间在八点左右,而我七点就早早起了床,确认了天气晴朗,就趁还没日出早早奔赴观景点拍摄日照金山。我甚至没有辨别方向,昨天傍晚夕阳照在马特洪峰的背面,我就确定在清晨阳光一定会洒在马特洪峰朝向采尔马特的一面。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晚气喘吁吁地抵达观景点的时候,日照金山正刚刚开始。

还是这个机位

还是这个机位。

采尔马特的日出

1/10s, 63mm, f/10, ISO 100。还是标准机位标准视角,还是那么好看。

一架客机飞过被朝阳染成金色的马特洪峰

1/200s, 120mm, f/4, ISO 100。一架(看涂装应该是 easyjet 的)客机飞过被朝阳染成金色的马特洪峰。

拍完朝阳,朋友已经去滑雪了,我吃过早饭就开始准备找一条简单的徒步线线试试水。这时我才发现采尔马特网站上之前看好的几条徒步线都被标记为 Closed 了,不过倒是有几条简单的重新开放了。由于是第一天,我对雪地路况不甚熟悉,我挑了一条看起来比较简单风景又不错的就出发了。

这条线路是从 Blauherd 缆车站走到 Fluhalp 小屋再原路返回,往返大概三公里不到,采尔马特网站上有详细地图和路径信息可以下载。从采尔马特到 Blauherd 缆车站的缆车需付费,不过凭 Swiss Travel Pass 半价。

导出的路径详情

采尔马特网站可以免登录导出 outdooractive 生成的路径详情,也可以直接看交互式地图。

等我到了 Blauherd 缆车站才明白为什么朋友说冬天来采尔马特不滑雪太奇怪了。可以说,冬季采尔马特的游客 90% 以上都是来滑雪的。上山缆车里,所有人都穿着全套滑雪装备,扛着滑雪板,甚至所有缆车也都有专门固定滑雪板的装置,拿着相机的我在人群中格格不入。

出了缆车站,绕过一家小餐厅便是徒步道的入口。也多亏了大部分人都是来滑雪的,徒步道上几乎没有人,我可以独享沿途的风景。

马特洪峰和没有人的徒步道

没有人的徒步道,路是由车压实的,走起来完全没有难度。但是路旁的野雪还是需要防水的鞋裤才能走。

这条徒步线会路过一个湖 Stellisee,夏天可以拍到马特洪峰在这个湖上的倒影。不过现在是冬季,湖面完全结冰,还覆盖了一层雪,甚至不太看得出湖面和周边地形的区别。

在湖边远眺马特洪峰

1/500s, 28mm, f/11, ISO 100。在湖边远眺西南方向的马特洪峰,完全没有湖的痕迹。

这条徒步线只有两公里出头,纵使我在湖边浪费了一些时间,还是很快就走到了 Fluhalp 小屋。正值中午,餐厅的香气还是让我停下了脚步坐了下来。餐厅是露天的,眼前是蛋糕和冰茶,身边是冷冽的雪地,远处是晴朗天空下完全露出真容的马特洪峰,这样的午餐,一生又能吃上几回呢。

马特洪峰前的露天午餐

虽然露天,但大中午的雪山上完全不冷,甚至有些温暖。一杯冰茶,一份意面加一份布朗尼蛋糕,一共 50 瑞法,还是有点贵的。

吃完就决定打道回府。回时的景象与来时别无二致。远处的白牙峰方向,有人在飞滑翔伞。

白牙峰方向有人在飞滑翔伞

1/1250s, 200mm, f/6.3, ISO 100

冬季的瑞士天黑得早。下午四点左右我慢慢悠悠回到酒店时,天已经开始黑下来了。懒得再跑一次网红观景点拍日落了,晚上按天气预报也会有云飘来,不适合拍星空了——那今天就拍到这里吧。

第三天 冰川特慢,但是阴天

第三天醒来,天上只有隐隐约约几朵云,比想象的要更加晴朗。

朝阳下的马特洪峰

1/60s, 57mm, f/5.6, ISO 720。朝阳把云和山尖都染成了粉色。

今天的计划是搭乘号称是“世界上最慢的特快列车”冰川特快观景,从采尔马特出发前往库尔,然后再乘坐普通火车回到采尔马特,绕着半个瑞士转一圈。火车八点左右出发,我只在酒店阳台快速拍了一张朝霞,就去吃早饭了。没想到吃完早饭走出酒店,天空已变成了阴天,马特洪峰也藏进了云里。天气预报这次倒还蛮准。

不过没关系,今天要跑大半个瑞士,采尔马特是阴天也问题不大,我这么想着就上了车。冰川特快是专门的观景车,车窗巨大但不能打开,还好我提前准备了防止玻璃反光的遮光罩。

特地准备的遮光罩

就这玩意儿。

冰川特快完整路线实际上是从采尔马特到圣莫里茨(但我只到库尔,全程五小时左右,不然来不及回采尔马特),由 MGB 和雷蒂亚铁路(RhB)共同运营,全程八小时,线路高差近 2000 米,所以不得以借助齿轨慢慢开。这条线路很慢,不过会经过瑞士雪山与冰川最精华的一部分,因此通常都会坐满游客。也正是因为这是一条特殊的观光线,凭 Swiss Travel Pass 乘坐冰川特快并不能免费,但依旧可以打折。

很快火车就出发了。冰川特快需要提前选座,官网上说因为车厢方向不固定,因此左右观景没有区别——但实际上如果是从采尔马特出发,线路 99% 的景色都位于火车前进方向的右侧。官网选座确实看不出行驶方向,因此我不巧选到了左侧,全程基本没啥好拍的。但好在我选到了火车的最后一个车厢,可以向后看,我最后选择一个人跑到列车尾部,站着看完了大半程风景。

从冰川特快列车尾部向后看去

1/500s, 60mm, f/6, ISO 100。从列车尾部向后看去。

让整件事情变得更加遗憾的是,当天冰川特快几乎全线都是阴天,偶尔才有一丝阳光洒下天空。壮观的景色被阴雾笼罩,似乎也不那么好看了。

阴天下的不知名雪山

1/320s, 200mm, f/6.3, ISO 100。阴天下的不知名雪山,全程最喜欢的照片之一。

多云天空下的雷阿尔卑小镇

1/320s, 36mm, f/9, ISO 100。多云天空下的雷阿尔卑小镇。

在 Mörel 站列车停了蛮久,再次出发以后才发现车头已经被换成了“箱根登山电车”。日本箱根铁路和 RhB 有长期合作,但是在这里看到汉字还是觉得有一点点违和。

和箱根合作的车头

由于全程都是阴天,风景也没有太多好看的,我也拍没什么照片,就这么平平无奇地坐到了库尔。然后就是坐火车回采尔马特了。彼时已是下午,天很快就黑了,晚上十点左右我回到了采尔马特,简单吃了点麦当劳就睡了(对的,采尔马特甚至有麦当劳)。

当天的路线

当天的路线。冰川特快段由于 GPS 问题只记录了个大概。左下角的直线是 35 千米长的勒奇山基线隧道。

第四天 雪里打滚

早早起床看天气,还是多云,但马特洪峰只有一小个角被云遮住了。还是有希望放晴的,我估摸了一下,决定换一条稍难的徒步线走走。

本来想在酒店阳台拍个日出的延时,但是云并没有散开

本来想在酒店阳台拍个日出的延时,但是云并没有散开。

翻了一遍采尔马特网站,开放的线路里并没有难度和长度都合适的,倒是有几条标记为 Closed 的线路看起来很合适。“Closed”底下写着,徒步线始终开放,这里的状态只是当局对线路状况的评估。心一横,关闭的线路又怎样,本身是 easy 的线路应该难不到哪里去吧。于是在马特洪峰旁的另一个山头 Gornergrat 上找了两条徒步线,打算择机行动。

Gornergrat 铁路是一小条非常著名的观景铁路,可以从采尔马特镇内只花半小时一路坐到 Gornergrat 山顶的观景台。Gornergrat 铁路的车票允许在任意一个站点下车或者上车,不超出购买乘坐的区间即可。另外有一条缆车线,也从采尔马特出发,抵达 Gornergrat 铁路中半山腰的一个站 Riffelberg。我找的两条徒步线都是从山上出发,往山下走然后抵达 Riffelberg,我便计划坐缆车往返 Riffelberg,然后择机购买火车票上山或下山。Gornergrat 铁路和缆车都是凭 Swiss Travel Pass 不免费但有折扣。

计划的两条徒步线

实际上这两条线的后半程是一样的。

出发!

前往 Riffelberg 的缆车需要在 Furi 缆车站换乘。我依然是夹在一群滑雪者中格格不入地上山了。不得不感叹瑞士人对旅游业的执着。马特洪峰及周边小小一片山头瑞士人大大小小造了几十条缆车线,通往各个山峰,以至于我在 Furi 换乘缆车时坐错了线,只好多花半小时坐到错误线路的尽头再绕回来。

折腾半天终于是抵达 Gornergrat 观景台了。云散开了不少,能见到蓝天了,只是马特洪峰半截依然插在云里。第一条徒步线路入口不难找,从观景台出发,看着采尔马特网站上的交互式地图就能找到,但是我只走了五分钟就识趣地调头了:脚下是高过脚踝的松软不一的积雪,右手边半米远就是陡峭的山崖,没有合适的鞋子真的没法走。

一生只有一脚可以滑

对于我这种没有太多登山经验和装备的人来说,一生只有一脚可以滑。

这位大哥好心提醒我没有好鞋子就别走了

1/500s, 24mm, f/11, ISO 100。右边这位大哥好心提醒我没有好鞋子就别走了,然后自己调头回去了。

没有办法,只能先下山,去半路另一个火车站 Rotenboden 开始的徒步线看看。到站下车一看,嘛,这就平坦多了嘛,走!今天终于开张了。

徒步线不长,我一开始也没怎么把路况放在心上。一开始的一百米很好走,甚至跟第一天被车压实的徒步线差不多,就是滑了点,好在新买的徒步鞋防滑很不错,走起来没问题。但没走两步,我就碰到一个大斜坡,此时的积雪也突然变厚,一脚下去没到了膝盖。我探了探积雪深度和坡度,心一横直接屁滑到了坡底,搞得胸前挂的相机都糊了一层雪。但也是在这里,我碰到了这条徒步线除了我以外的全程唯一一个活人,来自伦敦的中国女生 D。D 说她也是被采尔马特的网站忽悠来这条徒步线的,但和我不同,她做的准备稍足一些,还租了雪鞋,这可以防止她在厚积雪里走的时候陷进雪里——而我只能走一步拔一次脚了。

马特洪峰前正在徒步的 D

1/320s, 30mm, f/9, ISO 100。马特洪峰前正在徒步的 D。

一起出发。积雪越走越厚,很快变得有半人高。白茫茫的雪地里没有任何徒步线相关的指示,我们只能靠着隐约的脚印往前走。我开始越来越频繁地陷进雪里,只能靠打滚把自己从雪里拔出来。一个人确实不应该走这条徒步道,还好暂时有个伴。

不同地方的雪软硬不一,更多的积雪硬度巧妙地卡在了我的体重附近:一脚试探踩上去好像是实的,但当我把身体的重量压上去时,积雪又会迅速塌陷:走起来无比艰难。只好掏出三脚架来冒充一下登山杖。

跟着我在雪里打滚的三脚架沾满了雪

跟着我在雪里打滚的三脚架,回酒店擦干净后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随着我们往前走,太阳开始变得低斜,温暖的金色阳光透过云层破碎地洒在山峰之间,像是燃烧的雪。

难得的一张照片

1/320s, 24mm, f/9, ISO 100。这张照片是我以一种有点危险的姿势半个人插在积雪里拍的,因为难得,尽管不太好看,但我还是很喜欢。

马特洪峰,日落阳光和 D

1/320s, 27mm, f/9, ISO 100。马特洪峰,日落阳光和 D。

短短三公里不到的路,在雪里打滚了一个半小时以后,我们终于在下午四点出头抵达了 Riffelberg 车站。相比 D,没有准备雪鞋的我稍显狼狈一些,但好在我的所有衣服裤子鞋子都是防水的,还在正常保温;尼康相机跟着我在雪里翻滚了半天,除了因为太冷液晶屏响应有所延迟以外,也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算是安全结束徒步。

实际徒步路线

徒步路线,实际路线从最右边的一个车站开始,由于路况不好没有严格按照路线图走。看得出来如果是夏天没有积雪还是很好走的。

我买的下山缆车最后一班在四点,我正好错过。好在下山火车还没有关门,买票上车,便累到完全不想动了。回到山下,和 D 交换了微信,我便早早回酒店休息了。

第五天 冰川天堂

第五天起床,仍然是阴天,不过马特洪峰还是露出了半截。朋友已经坐火车去瑞士首都伯恩玩了,但我对逛大城市不太感冒,还是留在了采尔马特。心里盘算着今天应该稍微休息下,而我徒步已经走过了马特洪峰旁的两个山头,今天不如去离马特洪峰最近的另一个山头 Klein Matterhorn 看看。和少女峰一样,瑞士人在 Klein Matterhorn 山体里挖了一个比较大的观景中心,叫 Glacier Paradise 冰川天堂,提供观景吃饭滑雪一条龙服务,而前往冰川天堂的缆车正是我前一天坐错的那一条——前一天坐错时已经在感叹景色不错,今天直接上到峰顶应该会更好看。

既然已经决定了,那就买票出发。因为前一天坐错过,今天已经熟门熟路了。去冰川天堂的缆车也是凭 Swiss Travel Pass 打折,我买了票,没有查太多信息便上山了。

前往冰川天堂的巨大缆车和隐约的彩虹

1/640s, 150mm, f/6.3, ISO 100。前往冰川天堂的巨大缆车和隐约的彩虹。

阳光照在缆车旁冰川中突出的岩石上

1/100s, 92mm, f/6.3, ISO 220。阳光照在缆车旁冰川中突出的岩石上。

马特洪峰坐落在瑞士和意大利的边境线上,所以靠近马特洪峰的 Klein Matterhorn 实际上非常接近意大利,甚至可以直接滑雪从瑞士滑到意大利。

前往意大利的缆车

条条大路通罗马,甚至坐缆车也可以。

运营商也觉得我到了意大利

甚至运营商也觉得我到了意大利。

到了冰川天堂,我就直奔观景台。运气很好,我在采尔马特看到的阴云实际上只是盖在采尔马特所在的山谷上,山谷上方还是有阳光的,甚至可以看到意大利的山。

意大利的山

1/1000s, 98mm, f/8, ISO 100。意大利的山。

意大利的山

1/1250s, 200mm, f/6.3, ISO 100

在观景台,我非常巧合地再次遇见了 D 和她的老公,还遇见了一个在英国上学的富士用户。我们在山顶零下的寒风中聊得很开心。D 说到她想等到最后一班缆车前快日落的时候再下山,等一等说不定能等到不一样视角的日落,我们深以为然。

从观景台看向布来特峰

1/400s, 24mm, f/10, ISO 100。从观景台看向布来特峰。

可惜天公不作美,在离最后一班缆车还有半小时的时候,厚重的云雾从意大利方向涌了过来,很快就啥也看不见了。我们继续坚守了十分钟,云雾还是没有要散开的迹象,此时我们已经冷得快绷不住了,只好打道回府。等下山已经完全是阴天了,直到晚上云也没有散开,我只好洗漱睡觉了。

第六天 最后的惊鸿一睹

很不幸,我此次旅行在瑞士的最后一天仍然是多云。马特洪峰仍然不可见,不过总体情况比前一天好一点:天空中还是有破碎的蓝天的。下午两点我们就要坐火车返回巴塞尔了,朋友想要休息一下,出门找咖啡馆了;而我还想最后再整个活,又从采尔马特网站上找了一条低海拔的简单徒步道,出发徒步了。

徒步路线

徒步路线,从采尔马特上山经过 Furi 缆车站回到采尔马特。

原本计划的徒步线其实只有从绿色点上山走到蓝色点(也就是前两天换乘错的 Furi 缆车站)。但是一路走一路拍,天色始终是阴沉沉的,没有拍到什么喜欢的照片。等走到 Furi,一看才十一点半,还早,犹豫要不要再往前走一截。看了下地图,前面是一个山谷,不过应该有路可以横穿山谷,不过万一没法走就得调头回 Furi。纠结半天,还是决定往前走走,实在不行就回 Furi 坐缆车下山嘛。

往前走了半小时,果然看到了一条可以过山谷的桥。走过山谷,是一个中世纪小村庄 Zmutt。走过 Zmutt,小路就会转到背向马特洪峰的方向。此时山上有点开始下雪,为了按时回到采尔马特,我开始加快脚步。但是走着走着,我随意往后一看,突然发现马特洪峰从雾气中隐隐约约探了出来,巨大的山体和凌厉的线条给人以巨大的压迫感,云雾中不甚清晰的身影又给马特洪峰蒙上了一层神秘感。没有什么犹豫,我抬手就拍下了这个瞬间。

云雾中隐约的马特洪峰

1/640s, 76mm, f/7.1, ISO 100。看到马特洪峰的最后一眼。

在我拍下这张照片之后没多久,马特洪峰又迅速隐入了云雾中,再也不见,就好像刚刚它是特意出现与我告别一般。到这里,我的采尔马特之行也算是圆满结束了,我对瑞士和阿尔卑斯的念想也差不多满足了。带着一存储卡的照片和一肚子的心情,我回到采尔马特,拿上行李就踏上了回家的路。再见,采尔马特和马特洪峰;再见,瑞士。

赞赏
本文链接:https://flyhigher.top/diary/2639.html
本文采用 CC BY-NC-SA 3.0 Unported 协议进行许可

你可能会喜欢

回复 MX 取消回复

textsms
account_circle
email

无垠

阿尔卑斯的夏与冬:瑞士双游记
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今年我有幸在夏天和冬天两次前往瑞士,并分别在在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峰和马特洪峰的脚下度过了三天和五天的假期。由于整个旅程实在过于迷幻和难忘,便有了这篇文章,记…
扫描二维码继续阅读
2022-12-28